1. <pre id="vngfj"></pre>
        1.  
          當前位置:首頁 > 專題 >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> 動態新聞
          我要投稿

          丁兆志,留給人間一抹光明!

          來源:日照新聞網 發布時間:2022-10-29 20:23:38

          “趁年輕,要好好學習,別辜負了大好時光”

          “照顧好你們的母親,什么時候也別忘了孝道”

          “做人不能光想自己,要多為別人著想”

          ……

          9月24日晚,夜幕漸漸將巨峰鎮水木頭村籠罩起來。兒女們圍在73歲的丁兆志床前,聆聽他的一番囑托。一番話后,虛弱的丁兆志似是累了,閉上眼睛進入了睡眠。

          9月29日,在意識的一片混沌中他告別了這個世界。

          家人按照他的遺愿

          將一對眼角膜捐獻出去

          丁兆志

          將光明和最后的愛永遠留在了人間

          追尋退伍不退志的人生

          更多令人動容的故事浮現出來

          求根溯源

          自幼在農村長大的丁兆志,童年生活充滿辛酸。五歲時母親離開了人世,從那以后他跟著雙目失明的奶奶生活。由于眼睛看不見,平日里祖孫生活得很吃力:一日三餐和洗洗涮涮全是奶奶在摸黑中進行,磕磕絆絆是常有的事,更別說照料個年幼的孩子。

          都說苦命的孩子早當家。在這種生活條件下,丁兆志很早就懂事了。他看著雙目失明的奶奶各種行動不便,深刻認識到,一雙明亮的眼睛有多么重要。

          1970年,讀完高中的丁兆志參軍入伍,被分配到東海艦隊潛艇四十二支隊勤務連。他非常珍惜當兵的機會,到部隊后刻苦訓練、努力學習。不僅受到了很多表揚獎勵,還曾兩次榮立三等功。因各方面表現優異,后來他還擔任了機電科班長。

          如今,在丁兆志家中,依舊完好保存著當年部隊發給他的《毛主席語錄》和《青年工作手冊》等,一本本書里珍藏著老人最寶貴的回憶。

          看著最后一次戰友聚會時留下的照片,老戰友陳為平回憶起軍旅生涯,不禁感慨良多:當年在部隊,如果打個比方的話,老丁的性格就像一頭老黃牛,他為人厚道,好學又能干,苦活累活從來都是搶在前。還記得他在出去檢修設備時,曾在半路救過兩名遇險的孩子……

          一番話還原了當年那個身穿軍裝、滿腔正義的丁兆志。

          1977年丁兆志退伍,從寧波回到家鄉,被分配到日照第一冷藏廠。這是一份令很多人羨慕的工作。幾年后,丁兆志聽人說老家的學校缺老師,于是他辭掉工作回到村子當起了鄉村教師。

          有人想不明白他為啥這樣做,但是丁兆志自己卻想得明白?!皼]有黨對我的培養,就沒有現在的我。接受過黨的恩情,就要多做些貢獻”。

          追尋光明

          80年代的日照鄉村,電線開始通到家家戶戶。在當時,懂電力技術的人很稀缺,全鎮都找不來幾個電工。恰好丁兆志曾經在部隊機電科,懂電力知識,他又服從安排,成了一名電工,專管給各村通電。

          和丁兆志年紀相仿的村民丁兆余還記得,當年,從勘察線路、挖桿洞、立桿拉線,到低壓線進戶,周邊幾個村子同時開工,丁兆志都全程參與。不管是雨雪天還是酷暑天,他從來不缺工。

          那個年代,挖坑、立桿全靠人力,這項工程連續干了一年多。丁兆志除了參與施工,還憑借專業能力指導著大家干活,幾個村子來回跑,經常誤了飯點。有時候到了別的村,村民看他顧不上回家,就主動喊他到家里吃口飯。

          在丁兆志眼里,光明是生活中最寶貴的財富,能早一天用上電絕不拖后。

          頂嚴寒冒酷暑的忙碌之后

          昏暗的煤油燈退出了村民的日常生活

          萬家燈火扮靚了鄉村的夜晚

          經歷過那件事的不少村民都難以忘記

          以至今天

          每一縷燈光里都有丁兆志的奔波和付出

          說起當電工的經歷,有一件事讓巨峰四村的村民韓正花依然記得清楚。那還是90年代,同樣當電工的丈夫爬上電線桿修電線時不慎被電擊中,當場就失去了知覺。地面上的人急的團團轉,但又無計可施,這一幕恰巧被丁兆志看到。他二話不說,穿上橡膠絕緣鞋、系上安全繩,快速爬到桿頂,先將人與電線分離開,再慢慢放回到地面。

          韓正花丈夫得救了,如今已是80多歲高齡。老人患過腦血栓留下了后遺癥,時而清醒時而糊涂,聽到丁兆志去世的消息后,一時哽咽。

          1989年,日照縣電業局招聘機電工程師,丁兆志成功通過了筆試,更高的平臺來到眼前。返回村里,看到村民砍樹時不小心碰歪了電線桿,存在很大安全隱患。于是他找來梯子準備將電線桿扶正。不料電線桿底部鋼筋突然斷裂,丁兆志被砸倒在地。這次意外雖然撿回一條命,但他從此喪失了干重活的能力,也讓他與縣里的工作機會失之交臂。

          前些年當過村黨支部書記的劉加俊告訴記者,失去勞動能力的丁兆志斷了經濟收入,日子過得更加捉襟見肘。他憑借自己的手藝,經常幫大伙修理農用機器等,但從來不收一分錢。

          “秘密”曝光

          二女兒丁偉回憶,小時候自家姐妹的衣服都是補丁落補丁。交學費時,父親出去借錢,她站在家門口等。等父親把借到的學費拿回來,她再帶到學校去。她想不明白,父親是鎮上的電工,工作和收入都相對穩定,在村里應該是比上不足、比下有余,不至于如此困難。但事實上,不僅父親的工資經常不知所蹤,就連母親養豬補貼家用的錢也常被他拿去,不知道干什么用。

          她的這個疑問一直持續到父親去世。

          有一天家里人找出一個木匣子,打開后里面是一沓沓已經泛黃的電費賬單。藍色的抄表本上記滿了名字和大小不等的數字,6塊、8塊、10幾塊……

          按了紅手印的代表交過電費,沒按手印的代表戶主沒交,這樣的抄電本有十幾本。

          原來,村里有部分村民因生活困難或其他原因,電費不能按時繳納。丁兆志張不開口去催。為了不拖欠國家電費,他一直自掏腰包為村民墊付。

          久而久之,這樣的賬單越積越多,而這么多年,他一直把這個“秘密”鎖在匣子里。

          直到如今,他離開了人世,再也沒有能力去保護這個“秘密”了。

          檢查出癌癥晚期后,丁兆志覺得屬于自己的日子不多了,他向子女提出了捐獻眼角膜的意愿。遵從老人生前的愿望,家人懷著悲痛的心情,在他去世時撥打了日照市紅十字會電話。山東省眼庫的工作人員連夜趕到,為老人做了眼角膜摘取手術。

          丁偉說,直至生命的最后,父親依舊惦記著一件事:自家的林地不能耽誤村里的河道整頓,不要給村里添麻煩。

          生命的終點無法決定

          生命的過程卻可以選擇

          在平凡的一生中

          丁兆志做了許多次可敬的選擇

          并在生命的最后

          留給人間一抹光明

          來源:嵐山發布、文明日照

          編輯:王倩倩
          審核:厲敏
          統籌:孫翔宇
          av免费网站

            1. <pre id="vngfj"></pre>